微众银行的焦虑 发展触及天花板?

文采 财商 2024-01-12 11:45:58



文|睿研金融组 编辑|ZL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提起微众银行,或许对部分人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提起小额贷款,相信这个词语很多人已经如雷贯耳。



微众银行是一家互联网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微众银行不设线下网点,通过线上操作实现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2014年正式开业,总部位于广东深圳。

微众银行推出了多款金融产品,包括微粒贷、微业贷、微车贷、微众银行App、微众企业爱普App、小鹅花钱、We2000等。

微众银行作为背靠着腾讯母公司、踩对了行业风口的国内第一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成立至今可谓是经历了一段起飞发展的高速增长阶段,更是成为中国民营银行首屈一指的行业标杆。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微众银行的业绩不仅完爆“阿里系”的网商银行,净利润是后者的2倍还要多;同时,在19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更是一骑绝尘,净利润超过了其余18家民营银行的总和。【1】

1

遭遇成长“天花板”

在最近举办的“2023年微众银行媒体开放日”上,微众银行方透露,成立九年以来,微众银行已经累计为3.7亿人和410万小微企业提供了包括银行账户、存款理财、小额信贷和支付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也就是说,这一数字意味着全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微众银行的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甚至堪比国有大行。

凭借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微众银行的造血能力自然十分强大。

虽然以小额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微众银行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2022全年户均利润贡献仅约26元。不过依托庞大的用户数量,微众银行同年的营业收入达到353.64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89.37亿元,同比增长30%,净资产收益率为27.87%。

但另一方面,一味地依赖客户数量增长在当下已经不是最优解了,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逐渐饱和,微众银行的客户增长数量正逐步减少。



2021年,微众银行的个人有效客户数为3.21亿人,全年增长约4900万人;2022年,微众银行的个人有效客户全年增长了约4100万人;到2023上半年,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3.77亿人,较上年末增加近1500万人。

与此同时,微众银行的业绩增速也有所放缓。2023上半年,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达到196.45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54.52亿元,同比增长23%。

当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和基数的扩大,业绩增速放缓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此外,为了降低对个人贷款的依赖,微众银行也在其他金融业务领域进行了努力和尝试。

比如在近年快速崛起的财富管理新兴市场,微众银行推出了“微众银行财富+”品牌,与107家机构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3400只;截至2023上半年,微众银行管理资产余额224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

2

如何走出腾讯生态?

除去市场饱和之外,微众银行面临的成长天花板还有腾讯生态的桎梏。

成立以来,微众银行得以实现快速崛起一方面要归功于抓住了行业风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先发者,具有首发优势;另一方面,就和背后的巨头腾讯密切相关。

腾讯作为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不仅坐拥巨型流量和影响力,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技术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依托腾讯的大力扶持,微众银行得到了可观的助力。

从商业模式来看,腾讯通过为“微粒贷”提供导流服务,助力了这一产品的成功。腾讯旗下的QQ和微信两大社交平台,活跃用户单位以亿来计算;而这两大平台的主流用户,恰巧就是消费需求旺盛、资金能力相对比较不足的中青年。

因此,在客户获取和运营渠道方面,微众银行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不过,对大股东过于依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随着流量效应衰减、生态价值到顶,微众银行也就迎来了增长瓶颈。

微众银行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多元化业务拓展和渠道场景探索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实践、不过过程却颇为坎坷。

比如,此前“微车贷”踩雷美利车金融,使得2019年微众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一度高达55.20亿元;除了财务损失,“微车贷”还给微众银行的口碑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2022年报显示,微众银行全年共接到投诉建议25712条,主要集中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及汽车贷款业务。

此外,租金贷业务踩雷蛋壳公寓,涉及的金额高达15亿元。相比之下,前文中的财富管理代销业务、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微业贷”表现较为亮眼。



为了走出腾讯生态,微众银行还在“对家”抖音平台上投放流量吸引新用户。

不过,在突破“天花板”之前,还有一个更加需要担忧的现实情况就是,3年疫情过后,许多年轻人开始改变自身的消费预期,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节约型消费逐渐成为新的大趋势。

微众银行的成长天花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蓝筹提示:微众银行的成长天花板是多方面的,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监管与合规风险;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都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消费升级正一步步转为消费降级,乘风而起的微众银行,其消费贷产品是否还能保持长足的活力,尚待我们继续关注。

注解与参考:

【1】数据参考:《民营银行业绩大比拼!微众银行一骑绝尘,净利相当于行业剩余18家总和》,来源:界面新闻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ID:bluechip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