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对话闫海军、余廷珍夫妇:磁器口让中国滋味飘香世界

资讯 2025-07-22 互联网

在重庆,磁器口古镇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巴渝文化底蕴。而在食品行业,“磁器口”品牌的调味料也同样声名远扬,不仅畅销国内31省,还走向了国际市场十余国家。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重庆百年磁器口有限公司和重庆互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闫海军和余廷珍夫妇,探寻他们打造“磁器口”这一国际化调味料品牌背后的故事。

溯源:对家乡味道的执着与传承

记者:闫董、余董,你们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要做“磁器口”这个品牌呢?是什么契机让你们决定投身于调味料行业?

闫海军:重庆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英文是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刚好一千年前,阿拉伯商人把昌南镇(1004年被皇帝赐名景德镇)瓷器带到了欧洲,让瓷器成为了当时皇宫贵族里的奢侈品,问到“where are they from?”,阿拉伯商人回答到:“昌南。”贵族们就听成了“China,oh,very nice!”。而千年之后,磁器口也是因瓷器得名,且是重庆美食重要发源地之一,火锅、小面、江湖菜等都深受大家喜爱,而这些美食的灵魂就在于调味料,都是上百年、甚至是千年得以传承下来的美食,作为非遗传承人和老字号公司,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将磁器口美食发扬光大,并让海外的食客更懂中国文化,更爱中国文化。

余廷珍:我们偶然发现磁器口的英文“Ciqi kou”在发音上,外国人不太会,也不能从中感受到魅力。所以,我们有意把磁器口的英文改成了“China mouth”,外国人还觉得更容易理解,觉得更有意思,并且更好记忆。在重庆,虽然有很多调味料品牌,但真正能代表重庆特色、高品质的并不多。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传承和优选重庆传统的调味技艺,把最正宗、最美味的重庆调味料带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这既是一种对家乡味道的执着,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感。

开拓:从本土走向国际的征程

记者:在品牌创立初期,一定面临了不少困难吧?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逐步打开市场的呢?

闫海军:创业初期,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我们在原材料采购上严格把关,选用优质的辣椒、花椒等食材,这就导致成本较高。而且,要让消费者接受一个新品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只要产品好,就一定能赢得市场。我们积极参加各类食品展销会,通过现场品尝、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产品。同时,也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余廷珍:人才方面,我们四处招揽食品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大家一起努力,不断优选研发新的产品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销售渠道上,我们从最初的本地市场开始,逐步拓展到全国,与各大超市、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磁器口”品牌慢慢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然后,我们的品牌文化的优势,又帮助了我们打开了很多市场。有很多海内外的消费者买我们的产品时,就是冲着中国文化来的。

记者: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你们是如何把“磁器口”品牌推向国际市场的呢?

闫海军: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美食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这给我们带来了拓展国际市场的机遇。我们首先对国际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和创新。比如,针对一些不太能吃辣的国家,我们开发了微辣口味的调味料。

余廷珍:在产品包装上,我们也下了很大功夫。不仅采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包装材料,还融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让产品在外观上更具吸引力。同时,积极参加国际食品展会,与国外的经销商、采购商建立联系,拓展销售渠道。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产品逐渐走出国门,受到了很多国外消费者的喜爱。

坚守与创新:品牌发展的秘诀

记者:在品牌发展过程中,你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闫海军:我觉得是坚守品质和不断创新。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我们始终坚持选用优质的原材料,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确保每一瓶调味料都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同时,创新也是推动品牌发展的动力。我们不断优选和研发新的产品口味和品类,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比如,除了传统的火锅底料、小面调料,我们还开发了一些适合家庭烹饪的特色复合调味料,比如油辣子、蒜香小龙虾、钵钵鸡冷泡汁和红烧肉调料,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比如有很多北方客户,还特别喜欢用我们的油辣子下馒头吃,特别好吃,反馈说,就是太费馒头了。

余廷珍:而且,我们也非常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磁器口”这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识,更是重庆美食文化的代表,也希望成为西南乃至全国对外的代表。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美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重庆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让食客们感受到传承千年后优选出的美食,一口品千年。

记者:对于“磁器口”品牌未来的发展,你们有什么规划和愿景吗?

闫海军: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让“磁器口”成为世界知名的调味料品牌。我们将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出更多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也会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余廷珍:我们还计划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正宗的重庆味道,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像千年前,我们的瓷器在欧洲成奢侈品一样,让我们的文化与美食,再次不断被海外食客追捧。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高投入建基地:为品质与规模“筑根基”

记者:了解到你们购置了4万平方米土地,还建设了10条800万级的现代生产线,这样的高投入背后,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闫海军:做食品行业,“稳”是关键——既要稳住品质,也要稳住供应。早期我们的生产规模小,受制于场地和设备,旺季时常出现产能跟不上订单的情况,甚至影响产品新鲜度。4万平方米的土地和现代化生产线,首先解决的是“量”的问题:10条生产线全开时,单日产能能达到过去的5倍,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能支撑国际订单的批量供应,避免因产能不足错失海外机遇。

余廷珍: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这些生产线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工”,而是融入了智能化管控——从原材料清洗、配方精准配比到杀菌封装,全程由电脑监控,误差能控制在0.1克以内。比如辣椒的炒制温度,传统工艺靠师傅经验,现在通过传感器实时调节,既能保留重庆辣椒的焦香,又能避免过炒发苦。投入虽然大,但能让每一瓶调料的味道稳定、安全,这是品牌走得远的底气。

企业管理:“规矩”打底,“人情”升温

记者:规模化生产后,团队管理难度也会增加,你们是如何让企业高效运转的?

闫海军:我们的管理原则是“制度在前,人心在后”。生产线有严格的SOP(标准作业流程),从食材入库检测到成品出厂抽检,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出了问题能精准追溯到岗位和个人。比如采购部门,必须索要每批辣椒的农残检测报告,少一页纸都不能入库,这是“死规矩”。

余廷珍:但管理不能只靠规矩。我们团队有不少老员工,跟着我们从作坊式生产走到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是冲着“磁器口”的文化来的。平时我们会搞“味道分享会”,让研发、生产、销售团队一起试新口味,聊聊消费者反馈;员工家里有困难,公司会主动帮忙。大家认同“做重庆味道”这个目标,制度就不是束缚,而是一起把事做好的工具。

文化融合:让磁器口的“烟火气”走进调料瓶

记者:“磁器口”这个品牌,既要有美食的味,也要有文化的魂,你们是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美食结合的?

闫海军:因为磁器口本身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最早的白岩场、龙隐镇,再到沙坪窑、瓷器镇,到现在的磁器口。不光是历史人文的变迁,同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为地理原因,磁器口在嘉陵江畔上千年,来往了不计其数的达官显贵和商贸富甲,也来往了千千万万的纤夫游客,因为地形浅滩多湿,注定了磁器口的味道以麻辣文化为主。而在地理上,沙坪坝磁器口的青石板路、吊脚楼、老茶馆,都是特色文化素材。因为我们磁器口食品厂在江津。所以,世界上有两个磁器口,地理上的在沙坪坝,味蕾上的在江津。

余廷珍:对,更深层的融合在味道里。比如,磁器口老街上有位做了60年豆瓣酱的张师傅,他的手艺是“日晒夜露,百日成酱”,我们把这门手艺融入到调料研发里——现在的红烧调料,就用了他传下来的“翻酱”手法,每天清晨翻一次酱坯,让它充分接触空气,味道更醇厚。可以说,每款调料里都藏着磁器口的老故事。

非遗传承:让老手艺“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记者:作为重庆火锅调料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你们对这门手艺的传承有什么具体打算?

闫海军:非遗不能只“锁在博物馆里”,得让它在市场上“活起来”。我们正在做两件事:一是整理优选老配方,把过去师傅们“凭感觉”的手艺变成可量化的资料,比如“花椒与辣椒的最佳配比是3:7”“发酵温度需控制在28℃”,编成《磁器口调料非遗技艺手册》,发给海内外美食爱好者。

余廷珍:二是培养年轻人。我们在磁器口古镇开了“非遗小课堂”,教游客和本地孩子做手工调料,比如用传统石臼舂花椒,让他们知道“原来火锅底料的香味是这么来的”。上个月还收了3个年轻徒弟,都是食品专业毕业的,既要学老手艺,也要懂现代营销,希望他们能带着这门手艺,结合新渠道、新口味,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味道。懂得,火锅底料,熬的是岁月熬的是根,麻与辣是山城美味的魂,一定要好好传承,发扬光大。

记者:未来还会有哪些新尝试?

闫海军:计划在生产线旁建一个“非遗体验馆”,让参观的人既能看到现代化生产,也能亲手试试老工艺,明白“传统不是落后,现代不是丢根”。最终想让大家知道,磁器口的调料,不只是做饭的辅料,更是重庆人对味道的坚守,对生活的热情。

余廷珍:根据海外市场的地理情况和对食物味道的喜好,做更好的提升。比如一些沿海国家,喜欢吃鱼,喜欢酸辣味,但当地不会腌制酸菜,那么我们就为他们多改良酸菜鱼的调料。又比如有些国家因为不会吃小龙虾,而导致小龙虾成灾。那我们就为他们研制调整更喜欢的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或者其他更适合他们的小龙虾味道,为他们解决灾害的同时,还品尝有文化的美食。

记者:“磁器口”调味料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你们遇到过哪些具体问题?又看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闫海军:最大的坎是“标准壁垒”。每个国家的食品法规都不一样,比如欧盟对辣椒素含量、防腐剂使用有严格限制,我们的一款火锅底料最初因为山梨酸钾含量超了0.02克/千克,整柜货物在港口滞留了半个月。还有标签,光是翻译就折腾了不少功夫——不仅要准确翻译“麻辣鲜香”这些词,还得标注过敏原、营养成分,甚至有的国家要求写上“开封后需冷藏”的警示语,一点都不能马虎。

余廷珍:文化差异带来的“口味鸿沟”也挺棘手。比如东南亚人喜欢甜辣,美洲人对“麻”的接受度低,直接把国内的重辣款推出去,很多人尝一口就放下了。我们刚开始在国外参展,有位顾客说“像吞了一把火”,这让我们意识到,“原汁原味”不等于“照搬国内”,得在保留重庆魂的基础上做调整。

记者:那在这些问题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出海的机遇?

闫海军: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美食在海外的“破圈”速度太快了!以前是华人餐馆需要调料,现在很多外国家庭也开始自己做火锅、川菜,超市里的“中国调料区”越摆越长。去年我们参加国外食品展,有个外国经销商说,他的客户里,三成是本地人,专门来买“能做出中餐厅味道”的调料,这就是巨大的机遇——世界对中国味道的需求,已经从“尝鲜”变成了“日常”。

余廷珍:而且,“文化附加值”越来越被认可。我们的调料包装上有磁器口古镇的插画,很多外国消费者会因为好奇这个“有故事的牌子”而尝试购买。有次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美国博主拿着我们的底料,边煮火锅边讲磁器口的历史,点赞量比单纯推荐味道还高。这说明,把美食和文化绑在一起,能让产品在海外更有辨识度。

记者:面对持续的挑战,你们打算怎么应对?

闫海军:一方面要“懂规矩”,专门成立了国际市场部,招了懂当地法规的人才,提前对接每个国家的标准,比如针对一些国家的“肯定列表制度”,我们把原材料检测项目从20项增加到50项,确保万无一失。另一方面要“会变通”,比如针对不能吃辣的地区,推出“香料风味款”,用花椒、八角的香气替代部分辣度,既保留重庆的“香”,又降低接受门槛。

余廷珍:说到底,挑战的核心还是“让更多人喜欢”。我们计划和海外的中餐学校合作,教当地厨师用我们的调料创新菜式,比如用火锅底料做意面酱汁,用小面调料拌沙拉,让重庆味道和当地饮食融合,慢慢渗透到他们的生活里。毕竟,美食的交流,从来都是互相包容的过程。

记者:能介绍一下你们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吗?

闫海军:好的,以下是重庆百年磁器口食品有限公司和重庆互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主营产品及其特点:

- 香脆油辣子:传承磁器口老街手艺,精选二荆条辣椒,先晾晒再慢火炸制,搭配汉源花椒和十余种香料,香气浓郁醇厚,辣椒碎酥脆喷香,红亮似火,可用于拌面、拌菜、拌饭等,能增添麻辣鲜香的味道。

- 老火锅底料:沿用老重庆炒制工艺,牛油、辣椒、花椒等在大铁锅中经数小时熬制,让牛油浸透香料灵魂。底料中可见大片干辣椒、花椒、八角、香叶等香料,麻辣醇厚,能还原地道重庆火锅味道,适合煮火锅、毛血旺等。

- 400g独立小方块火锅底料:将底料分成独立小包装,方便使用,味道不打折扣,精选川渝本地食材,采用传统炒制工艺,麻辣醇厚,适合单人或小聚时使用,便于携带和储存。

- 重庆小面调料:把朝天椒和石柱红按黄金比例炒制,混合汉源花椒和涪陵榨菜,浇上小榨菜籽油激出复合香气,能精准还原传统面馆味道,辣而不燥,麻而不木,口味适中,300g大瓶装能拌15碗面,也可用于拌米线、凉菜等。

- 麻辣香锅调料:以重庆风味为基底,一料多用,能驾驭干锅虾、干锅蛙、干锅排骨等多种食材,精选香料慢火熬制,辣香浓郁,可让食材裹满麻辣香气,轻松复刻地道川渝滋味。

- 麻辣小龙虾调料:精选汉源花椒和贵州子弹头辣椒的黄金配比,搭配18味香料慢火熬制,牛油基底能锁住麻与辣的平衡,既保留刺激感又有回甘的醇厚层次,还可用于制作香辣虾、干锅牛蛙等多种川渝江湖菜。

- 柠檬酸辣冷泡汁凤爪调料:以柠檬原汁与泡椒为核心,融合十余种草本香料,酸度与辣度平衡精妙,300g袋装浓缩配方,单袋可浸泡2斤凤爪,冷萃工艺让鸡爪浸泡4小时即可吸饱汁水,相比常规腌制缩短8小时以上,浸泡后的凤爪呈现通透琥珀色,入口先是柠檬果香,而后泡椒鲜辣层层递进,尾调有淡淡香茅回甘。

在与闫海军和余廷珍夫妇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美食文化的热爱和对品牌的执着追求。从高投入筑牢产业根基,到用匠心融合文化与美食,再到为非遗寻找“活态传承”的路径,闫海军与余廷珍夫妇的每一步,都在让“磁器口”这个品牌不仅有“国际范儿”,更有“老重庆的魂”。或许这就是他们的成功之道——守得住初心,也踏得稳脚步。

从对家乡味道的传承,到将“磁器口”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书写了一段精彩的创业故事。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磁器口”品牌必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让重庆味道香飘世界。

 

下一篇 :